创业第一式——深圳科创学院冬令营感想


时间:2022-02-15

创业第一式——深圳科创学院冬令营感想

| 681号队员 周耀海

我犹记得当初选择南下深圳时,我内心给了自己很多理由,不过到现在我只记得一个了,那就是“产业>职业>学业

——题记

2022年寒假,我前往深圳科创学院参加为期两周的科创冬令营。深圳科创学院由李泽湘教授发起,面向创新型经济的发展需求,以培养顶尖创新创业人才、赋能年轻人以无穷的科技创新能力为目标,旨在以教育创新驱动产业创新和社会进步,实现科技强国。本次冬令营主题是长者行动”,旨在关注老年人群体,为我们的长辈们设计“硬科技”产品。经过这次冬令营,我受益匪浅,从对创业的理解到对市场的洞察,从对初创公司的认识到对体制的分析……那么就跟随我来回顾我的冬令营之旅吧。

第零天:钞能力+年轻人的力量

来到学院的第一天,我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钞能力”的存在。这里的环境和设备条件是我之前完全想象不到的。实验室外采用落地玻璃幕墙,看起来非常有科技质感;实验室内部各种机加工设备应有尽有,如3D打印机、激光焊接、车床等等。除了硬件配置,更重要的是这里的人非常nice,大家见面打招呼非常热情,四处可见讨论创业想法的人。

image.png 

图1 科技感十足的玻璃幕墙

image.png 

2 实验室内景

当天晚上,在深圳科创学院里的华科同学,包括本科生和研究生,接近十五人左右,一起组了一个饭局。在这次华科帮”的饭局上,我听到了一个真实案例,让我觉得非常震惊——一位老师在深圳科创学院被“骂乖了”。之前学院里一位老师一直以居高临下的态度对学员进行指挥,比如摆出老师的姿态,希望学员可以按照指令做事;但是学员可以定期向学院提供反馈,当很多反馈提到对老师不满时,学院主动给老师做工作,最终老师改变之前的做法,和学员们以朋友身份友好相处。当时我就对这种体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里相信年轻人的力量,相信集体的智慧,认同创业者文化!

image.png 

图3 “华科帮”饭局合影

第一天:学院介绍+学员破冰

上午,李泽湘教授和于盈老师为我们介绍了深圳这块宝地,比如成熟的产业链,先进的技术积累,同时也跟我们说了深圳科创学院所提倡的硬科技创业的完整思路。

image.png 

图4 李泽湘教授介绍深圳科创学院

图10.jpg 

图5 于盈老师介绍科创训练营

从国家战略上看,扶持实体经济、发展高科技产业是关键之举;从消费市场看,中国新中产正在崛起,人数为3-4亿,这个数量远超于英国、美国、日本崛起时的产业工人数量;从深圳本土产业看,机电类产业配套非常齐全,包括大规模生产条件、物流体系和产业工人等等;从创业者年龄段角度看,30岁以前适合做C端。总之,硬科技创业是建立在时代发展基础上、同时结合本土产业特色的最优解。

image.png 

6 产业供应链图示

第二个击中我的点是学院的教育理念。我们(学院)相信年轻人,尽心培育学生而非筛选学生。我们奉行长期主义,没有资本的压力,摒弃市场的浮躁。”面对这样的教育理念,我们学生更有信心做自己,把自己做到完美,充分释放自己的潜力。

晚上的时候,我们进行了一个非常有意义的活动——盲人晚宴。每个人在进场前被依次蒙上眼罩,在工作人员的引导下随机分组到各个桌前,大家坐下安定后,主持人于盈老师依次向大家提出了三个问题——

1. 自己现在遇到的困惑和挑战

2. 自己之前在团队中担任的角色

3. 自己感到幸福或者开心的事情

然后同一张桌上的同学依次说出自己的答案并且由其他同学蒙眼记录。等三个问题回答完毕后,大家再统一睁开眼,和其他人正式见面。大家在不知道对方长相和身份的时候往往更容易有真诚的交流,事后我总结这样的形式有三个优点:思路更坚定、方向更多元,话题更容错

晚上的时候我们需要完成作业,主要是绘制长者群体的用户画像,并且绘制同理心地图以及技术路线等等。

第二天:产品拆解+创业分享

上午任务是拆解一个老年产品,并且对其进行详细的分析,包括外壳包装、硬件设计、软件设计等等。我们组分到的一个产品是智能药盒,具体使用方法是子女可以提前为老年人设置好固定时间要吃的药品,药盒定时鸣叫以提醒老人吃药。这个产品看起来高级,但是使用体验并不好,不过拆开来之后我们还是发现非常多精细的设计,学到很多东西。

image.png 

7 经过拆解的智能药盒

下午的时候老师给我们简单讲解了一下电机方面的发展史以及技术原理。之后我们的任务就是重新把上午拆解的智能药盒装起来。这东西拆起来容易但是装起来难。安装的过程需要我们自己去理解或者猜测某一块部分的功能,并且将其和主板级联起来。在这个过程里面,我们可以更加清晰地理解每一个模块的功能以及设计思路。

晚上的时候,我们聚在会议室里听了一个线上分享,分享者是“睿魔科技”CEO刘博。这家公司主营业务是外置电脑摄像头,可以自动跟踪人体。产品目前在海外市场销售火爆。其中分享者的一条经验总结让我印象深刻,技术优势本质是吃苦耐劳,品牌优势本质是资本聚集的能力,产品优势本质是对行业的理解、预判”。那一瞬间,我突然感受到技术 != 所有。曾经被我奉为圭臬的技术水平并不是创业最核心的竞争力,创业者只有结合对行业的深刻剖析才能设计出具有优势的产品

这个观念慢慢在我的脑中开始形成,后来它被《设计思维》课程的老师概括为不要拿着锤子找钉子”。创业初始,创业者想到的不应该是技术炫技,而是应该深刻调研市场、访谈用户,在了解需求之后再用自己的专业知识解决,最终设计出解决痛点、令用户满意的产品。

第三天-第四天:方向选择+问卷设计

我们小组经过讨论后,初步选定的产品方向是设计老年人室内辅助行动的工具,主要针对的对象是腰背酸痛或者腿脚不便的老人,之后便对用户访谈进行问题设计。在讨论的过程中,我们却发现我们组对于具体的需求瞄准得过于细致。比如,我们把老人需求很明确地限定在室内辅助行动方向,并且针对的对象是因为身体疼痛而行动不便的老人。但是问题在于,我们不能确定老人是否是因为这个原因导致有这方面的需求,而这个原因恰恰是值得我们探寻的。

所以正常的因果链应该是假设“老人移动/出行有困难”,但这是真的吗?然后我们询问老人这些问题,老人给我们一些可能的反馈。除了身体不适,还有可能的原因是害怕社交或者看不清路、听不清声音等等。在设计访谈的时候,我们应该先确定一个出发点,比如探寻老人出行移动方面的需求,然后对出发点进行细化得到多个目标,再根据目标列出要提问的问题。

第五天-第七天:老年采访+需求挖掘

第五天进行的工作主要是对潜在需求群体老人进行采访,我们依次时空连线对八位老人进行了采访。在采访过程中我们发现,老人都比较健谈,除了我们原本想象的身体酸痛等原因,老人在日常生活中还有很多很多的困惑,比如老年人都比较担心摔跤,但是出于自尊心和美观的角度都不太选择拐杖作为辅助出行的工具。同时我们还发现,老年人虽然做家务的时候会遇到一些困难,但是都比较喜欢逞能,也愿意用做家务来证明自己的价值。

第六天上午的时候,我们又继续进行《设计思维》课程,主要讲述的是用户需求定义。具体而言,我们对前一天采访的老人进行了画像分析,大概总结出老年人在行动不便和保暖方面遇到了一些问题。但是我们也遇到一个很严重的问题,那就是老年人都不是特别愿意购买辅助设备。出于一直以来的朴素生活习惯,不到万不得已的时候一般不会购买非必需产品。这也可能是老年市场难以打开的原因之一

下午的时候,我们组觉得关注老年人的行动问题难以激起消费欲望,同时我们希望采访更多的老人,所以我们决定出门采访其他老人。我们统一前往最近的聚龙山公园,在那里见到了很多60+左右岁数的老人。在采访他们的时候,我们发现了新的商机。60岁左右的老人普遍会遇到看护孙子孙女的问题,主要原因是现在中年人都在忙事业,所以没有时间带自己的小孩,会请自己的父母带小孩。

第七天下午的时候我们又一次出门采访老人,我们发现需要照看孩子的老人数量非常多,并且大多集中在60岁左右。他们刚刚卸下了为国家社会贡献的重任,又接过了为家庭照看孩子的义务。出于我们对老年人的同情心,我们希望设计一款能帮助老人更好地带孩子的产品。

image.png 

图8 老年人辅助产品的对象分析

第八天:产品形态定义

我们开始对已经调研的工作进行系统化地分析。在晚上的时候我们组思考出了近三十种产品,并且最终决定设计一款帮助老年人和小孩玩耍的游戏手环。这款手环有两个部分,老人拿一部分,小孩拿一部分,主要解决的问题是让老人和小孩可以安全地玩耍以及增加亲子关系。手环自带定位和通信功能,可以很好地帮助老人传呼小孩。同时手环的游戏与颜色识别有关,老人端给出需要的颜色,小孩将对应颜色的物品拿回来给老人,从而实现了游戏的闭环,即小孩玩一会儿就会回到老人身边。这个方案经过我们组投票成为最终的方案,接下来的几天我们就要开始实现整款产品。

image.png 

图9 产品形态定义

image.png 

图10 产品设计说明

第九天- -第十三天:产品方案实现

第九天我们上午的时候完成了方案的设计,细化了各个模块实现的方式,下午的时候我们先后购买了需要的元件。元器件陆陆续续收到(点赞深圳的无敌供应链),同时我们开始搭建手环所需的模块。

第十天下午的时候有一个插曲,马克老师和Lucy老师来到我们的教室并且跟我们分析起了我们设计的产品。两位老师向我们提出了这款产品设计思路的背景分析问题,即基于什么采访数据分析得到的产品设计方案。

这时候我才意识到我们当时并没有形成太清晰的认识,这是因为在设计产品的时候我们并没有绘制完整的老年群像,也没有进行完整的痛点分析。当时的分析仅仅停留在对老年人带小孩的普遍需求上,并没有统一出一个完整的思路。设计产品的时候更多也是自己按照自己对这类人群的需求理解去做的。而在需求方面的模糊也注定了我们组最后的失利。

在第十一、十二、十三这三天里面,我作为团队技术组成员,熬了两次夜,每次都是凌晨四点才从学院回到酒店睡下。我也有幸见识到了凌晨四点的深圳。

最后我们团队把功能原型机都搭建完毕,功能包括蓝牙通信、GPS定位、磁罗盘导航、FM语音模块等等。答辩完毕后获奖为最佳技术奖,算是对我们组技术上的肯定。

图16.jpg 

11 团队成员合影

综合看下来,我觉得这十几天的收获最大的一点就在于我真正意识到了从需求层面出发的重要性。不仅仅是创业,还包括管理团队,核心思路都是理解人的需求并且尽可能采用合适的方式解决这些问题。

我在反思这次冬令营的时候,我总觉得我们组的产品思路距离目标人群太远了,(很大程度上受限于时间)没有深刻调研用户,产品定位涉及老人和小孩,我们却完全忽视了儿童群体的存在。如果原型机设计出来之后再进行一波用户体验,那我们的产品肯定能得到改正,从而设计得更好。

总结

冬令营结束了,但是我与深圳科创学院的缘分还没有完毕。我已经被录取为正式学员,下半年我将前往深圳科创学院完成我的毕设,并且我希望自己能在自动驾驶方向进行尝试和探索。在“产业?职业?学业”这个问题上,我的回答是“产业>职业>学业”,这个答案也将影响我之后的道路。

创业不易,我希望自己能在这个过程中有所长进,也希望自己能做出非常有价值的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