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和地走进那个良夜:年味昭馀
温和地走进那个良夜:年味昭馀
文| 预备队员 曹瑾瑾
世界面食在中国,中国面食在山西
山西各地虽同属晋方言地区,但十里不同音;而对于山西人来说,面食,则是一门共通的语言。它不仅撑起了山西人餐桌上的半壁江山,更潜移默化地塑造着山西人的性格——朴实、热情与仗义。对于在南方求学的我来说,一碗来自外婆或母亲的热气腾腾的面,就是最大的念想。在昭馀,过年宴席的最后一道菜,往往是由主妇端上来的一大盆汤面。朴素的汤汁,醋的味道甚多;汤头上浮着切细的葱和红胡萝卜细丝;大家分而食之,没有琐碎的碗筷规矩,喝得大汗淋漓,吃得大快朵颐。
若是想再画龙点睛,把这汤面的味道延伸到极致,就用绿豆面掺了寻常白面去擀面。一碗杂粮面,既减少了碳水在大鱼大肉的除夕夜的堆砌,又让面多了几分嚼劲和绿豆香。
家是年复一年的团圆。俗语讲“碗净福至”,一碗热气腾腾的汤面下肚,熨帖了不堪重负的胃,吃净了碗中的剩余,家人们的脸上也升起了红晕。适时,爆竹的声音在窗外响起,新的一年就这样来临了。
图1 清汤面
晋菜之首:山西过油肉
有仪式感的人生,才使我们有了存在感。其出发点,不是为了给他人留下什么印象,而是使自己的心能够真切地感知生命,热忱地生活。过油肉作为“三晋第一味”,是重要节日、款待贵客的保留菜式,亦是过年庆祝的经典菜品。而这道菜,并非工艺繁复的饭店专属,而是一道“飞入寻常百姓家”的家常菜式。割二两猪脊肉,切肉片腌渍后裹蛋清与淀粉糊上油锅炸,待变金黄色后捞出沥干。紧接着炒木耳、葱头、蒜苗少许,用于调味,再放炸肉片于锅中翻炒。特别的是,猪肉要下两次油锅,此谓“过油”。
正宗的山西过油肉,色泽金黄鲜艳,味道咸鲜闻有醋意,质感外软里嫩,汁芡适量透明,不薄不厚,稍有明油。有句顺口溜说得好:“一盘过油肉,两碗白皮面。滴点香蒜醋,赛过小神仙”。味道守真,醇香温和,这样的老味道深深嵌入了山西人的年味记忆中。
图2 舅舅炒的过油肉
千年古城昭馀:现实版的清明上河图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春节既是独享的惬意放松时刻,也是为来年蓄力,从而继续更快乐的生活。而元宵节,冲淡了从初一开始的带着“任务”走亲访友的忙乱,让节日重回其享受生活之乐的本质。在元宵节,昭馀古城的夜市,是现代与传统的交汇之地,虽是霓虹灯点缀,但这古朴的明清街道,却为它增添了几分庄重与喜气。
笑语盈盈的人们随处可见,在夜幕中坦然放下一年来积攒的压力与烦恼,漫步于古街,尽情享受年的喜庆。春节就像生活中调味品的“盐”,既像目标,又是礼物。我们终其一年,都在不断“打怪升级”,而在今夜,没有工作,没有DDL,没有KPI,只尽情与家人朋友欢聚。鸣放的烟花仿佛提醒着我们:恭喜恭喜,你通关了!来年顺利呀!
图3 昭馀古城上元节实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