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Dian团队的故事
拿到2014年种子杯的冠军之后,我向点石基金捐赠了1024元,以表示对点石基金以及Dian团队新十年梦想的支持。应刘玉老师之邀,写下背后的捐款故事。
自己的大学已经步入尾声,从结果上看还不错,拿到了香港科技大学的全额奖学金offer。而过程非常曲折,经历了转专业、休学、留级各种折腾,有过一些辉煌,也有过不少落寞。其中Dian团队是我大学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彻底改变了我的大学轨迹。在此分享自己和Dian团队的故事。
一是壹
2010年9月,我进入华中科技大学的电子科学与技术系(现已并入光电学院),开始了自己的大学生活。我和大多数刚进大学的新生一样,充满热情和野心,想做出一些成绩却对自己的方向感到迷茫。我那时想,既然不知道怎样做一个厉害的人,那就先从做一个厉害的学生开始吧。于是,我把主要精力都投入到了课内学习。
有一天回寝室,看见室友们拿着一张宣传单议论纷纷。我跑过去凑热闹,室友们说这是Dian团队在招新。这是我第一次听说Dian团队的名字。我当时对学校的科技创新团队没什么概念,以为Dian团队是和社团类似的组织。而当我听到室友一一介绍的时候真是大吃一惊,没想到这个团队这么厉害,还上过央视。仔细看了下报名要求和Dian团队做的事情,发现全是自己很陌生的东西。我那时对编程还一点概念都没有,甚至不知道C语言为何物,也不知自己将来方向是什么,自然就打消了念头。放下那张宣传单,继续去自己的座位上学习微积分。
那天是我第一次听说Dian团队,那时的我怎么也不会想到,这个不经意听说的名字在以后会改变我的整个大学以及人生。
二是贰
转眼间,我的大一结束了。回顾自己的大一,表面很成功,所有数学课成绩都是满分,加权成绩也在年级前三。但是当时的我始终都有一种不满和焦虑,我一直在质疑自己这样的状态。那时我常常在想,就算我大学四年安安心心把所有课程学好,毕业的时候会干什么?如果我今天就从大学毕业,我能找到什么样的工作?而每次都发现自己什么都不会做,于是我内心越来越恐慌。我害怕大学毕业的时候,自己除了成绩什么都没有,没有能力去面对社会带给我们的挑战。
就在这个时候,我们遇上了10级种子班的招新。当时听说种子班的教学模式的时候,真的是眼前一亮,感觉它似乎解决了我内心一直在焦虑的问题。在这里不仅可以学到理论知识,还能锻炼自己的动手能力和工程能力。听了10级种子班的宣讲会和刘玉老师激情澎湃的演讲之后,我真的很激动,觉得找到了自己今后的道路。
于是,我怀着满腔热血报名参加了10级种子班的招新。
三是叁
2011年的暑假,我和电子系的其他三位同学(陈晓宇,王辉,王文奇)一起报名参加10级种子班的招新。我们那时也都没想到,我们四个会成为今后三年的室友。
笔试、单面、群面、任务测试,这些现在想起来似乎都还发生在昨天。我现在还清晰地记得笔试的第一道题是求100的阶乘末尾有多少个零;记得面试我的是张林老师和08级种子班的李海涛学长;记得任务测试的题目。
每一轮测试我都过得很险,都觉得自己表现比较差,这一轮很可能会被淘汰。或许是上天保佑,我一路过关斩将,来到了最后一轮考核—— 12个小时的任务测试。当时的我毫无技术素养,别说编程,就是安装题目要求的软件都十分费劲。最后结束的时候,我最基本的功能都没实现,什么都没做出来。
12小时之后是每个人做PPT上台答辩的环节,我当时可谓心灰意冷,觉得既然自己什么都没做出来,就不去台上丢人现眼了。我收拾好东西,准备离开;这时候却被陈晓宇同学拉住了。我那时对陈晓宇同学还是比较敬佩的。他是我大一的同班同学,我们两个是我们班的前两名,分别担任班长和学习委员。虽然我的课内成绩比他好一些,但是陈晓宇同学从中学时就开始编程,高中信息学竞赛拿过奖,大一时一个人参加ACM校赛也拿了金牌,此外还是钢琴十级、轮滑高手,综合素质比我强多了。他告诉我他完成了他的题目,准备上台答辩,让我等他答辩完一起回寝室。于是我就在那等他,在等待的过程中认真考虑了一下,觉得不管怎么样还是做个PPT上去说一下吧。毕竟做了12个小时,没有功劳,也有苦劳。
我当时也没想到,陈晓宇同学这一个小小的动作也改变了我的命运轨迹。如果我那时候提前离开,一切都会不一样。轮到我上台的时候,我诚恳地讲了下自己的努力与尝试,以及一些自己遇到的问题。出乎意料,我通过了这轮考核,进入了10级种子班。后来我才知道,当时有很多同学做不出来就直接离开了,到最后坚持下来上去答辩的同学也就只有30多人了。
四是肆
刚到10级种子班的时候,心情大概是激动和忐忑。因为我深知自己动手能力的薄弱,也清楚自己进入种子班的过程充满了侥幸,所以一开始一直有种自卑的心理,觉得自己可能是其中技术最弱的。
那时有过许多思考,写了一篇长文《我选择,我担当》,发表在了喻信星空BBS上面。没想到这篇文章得到了很多好评,我仿佛也因此在团队里有了一些名气,在班上也得到了一些认可。在大二上学期开始的时候,我们班有一个特优生名额,最后集体投票给了我。那段时间对于我真的很惊喜,这些突如其来的赞誉让我渐渐也有了一些信心,觉得自己在这个环境下应该收起自己的自卑,也可以一如既往地去争取成为一个top student.
刚来种子班的两个月,我简直是眼界大开。刘玉老师花大力气请来各路牛人来给我们做讲座;09级种子班也开始举办种子讲坛;08级种子班到大四了,也到了集体丰收的季节,电赛全国一等奖以及各种厉害的offer,喜报不断,给我印象很深。对我影响最深的两场讲座(或者说是座谈会)来自斯坦福大学的金亦冶学长和PPLive创始人姚欣前辈,这两场的主题都是创业,给我当时的价值观带来了很大的冲击。
大一的时候,我每天的生活就是上课和自习,对这个高速发展的世界并未关注。而来种子班之后,在这两场讲座之后,我才真正感受到了一种强烈的IT氛围和创业氛围,渐渐学着用一个业内人士的观点来审视新的产品,新的技术,以及这场如火如荼的信息技术革命。
五是伍
关于10级种子班的回忆有很多,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每一次实验和课设。那时我的动手能力很差,除了理论基础好之外,其余各方面都处于被同班同学碾压的水平,不管是硬件还是软件。
每一次课设于我都是艰辛的回忆,很多次都是抱同学的大腿才熬了过去。每次上台答辩,我都觉得特别尴尬,自己做出的东西往往只有最基本的功能,给人的感觉就是粗糙。而班上有一些同学很厉害,每次课程设计答辩都成了他们的个人show,比如王天祺同学和秦立厦同学。很多次,我都被他们课程设计做出来的东西震惊了,自己做的东西勉强说是初具雏形,而他们做的东西感觉差不多是可以直接投入应用的产品了。
记得第一次信号与系统实验,实验任务是用matlab画一幅图。我们组最终的作品只是画了几个简单的数学函数;而其他组的作品都是一幅幅栩栩如生的画,让我目瞪口呆,当时怎么也没想到matlab可以画成那样。最让人拍案叫绝的是秦立厦他们组,他们的作品是一个眨眼睛动画。那个眨眼睛的动画实在是惟妙惟肖,眼睛那里有很复杂的细节处理。我当时看他们的展示,真是背后惊出一身冷汗,心里在想这个让我做恐怕几个月也做不出来吧。
现在想起来,真的很感谢10级种子班同学们各种课设上对我无情的碾压。这种受挫感让我有一种“知耻而后勇”的决心,推动了我在技术上的进步。同时,秦立厦同学做课设追求完美、精益求精的态度也对我影响很大。现在的我敢说自己编程水平肯定不会在10级种子班排到倒数了,只是再没有和大家同台竞技的机会了,不禁有些伤感。
六是陆
在大二上学期快要结束的时候,Dian团队重新成立了理论组。由于自己对理论的兴趣,我加入了这个项目组。这是我的第一个项目组,我那时才大二,但出乎意料的是刘玉老师让我当了项目组组长。
那时候,Dian团队项目组组长在我心中的地位是非常神圣的,我觉得项目组组长都是那种能够独当一面的技术大牛。所以尽管我们理论组是一个人数非常少的小组,担任项目组组长还是让我比较惶恐的。同学们那时都戏称我是团队历史上最年轻的项目组组长,这更让我觉得压力很大,害怕自己没做好。
理论组的岁月之于我,短暂而又宝贵。虽然我们组最后没做出什么成果,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申请也都失败了,但它让我们得到了很宝贵的锻炼机会,能在本科阶段就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完整申请过程。
或许,长期的理论研究更适合在学校的实验室里进行,对于当时的Dian团队并不合适。因此,理论组成立没满一年就解散了。在大家眼中,或许理论组是一个失败的尝试,但它之于我有着无与伦比的意义。我们组也曾精心装扮702实验室,也曾在那里满怀热情,至今想起依旧觉得温馨。
七是柒
在大二下学期,我们班开了两门课,刘文予老师授课的《数据结构》和尤新革老师授课的《数据挖掘》。我又一次感受到了种子班的大手笔,刘文予老师和尤新革老师都是电信系的副系主任,请到他们给我们上课实属不易。
这两位老师讲课讲得非常好,启发了我对算法以及数据挖掘、机器学习这个方向的兴趣。来种子班之后,我眼界虽然开阔了很多,但还是没找到自己未来的方向。在上了这两门课之后,听了这两位老师的教导,我眼前的路开始明亮起来。
刘文予老师讲授《数据结构》可谓高屋建瓴,他不像一般的老师那样照本宣科,讲解知识;而是站在一个非常高的角度俯瞰数据结构与整个信息科学乃至自然科学的联系。他第一节课就介绍了数据结构在一些前沿领域的应用,引人入胜;他在每节课后都推荐我们去读经典的论文,让我们的视野远比教材广阔。尤新革老师讲的《数据挖掘》也可谓深入浅出,他在课上讲的一些治学方面的观点也让我受益匪浅。
总之,这两位老师上课都不是简单地传授“术”,而是结合自己在学术界的经验,传授他们所理解的“道”。两位老师也非常平易近人,毫无系领导的架子,经常和我们聊一些上课之外的东西,聊学术,聊世界,聊人生,聊理想。感谢这两位老师让我及时找到了兴趣所在,让我之后的努力有了方向。我也是从那个时候开始了自己在算法、数学建模、机器学习等方向的积累。我现在拿到了港科人工智能实验室的offer,研究方向依然是机器学习,我依然行走在通往数据科学家的道路上。
八是捌
大二的下学期之于10级种子班也是风雨飘摇的一学期。10级种子班是种子班第一次尝试1+3模式,也就是从大一结束后开始选拔进入种子班(10级之前是2+2的模式,从大二结束后开始选拔),而这种实验产生的种种矛盾也都在这一时间段内爆发。面对课程、课设、项目、团队活动等多重任务的有心无力、对种子班制度的质疑、对未来前途的焦虑和迷茫,让我们班在这段时期显得特别浮躁。犹记得那时,DianComplain版非常热闹,时不时就有长篇大论的争论;犹记得那时,两位同学的退出让我们班越发人心惶惶,我们班私下开了几次班会,依旧没能稳定军心……
很遗憾,我也没能熬过那段时期。我最终做了一个让身边很多人都震惊的决定,休学并且离开10级种子班。大学以来,由于自己课内的一些成绩,我一直被大家视为优秀的人,突然作出休学这种决定确实让身边很多人不能理解。当时自己的状态确实非常不好,可以说是身心俱疲,在心理上已经濒临崩溃。我当时做出这个决定也并非意气用事,也确实经过了深思熟虑;我给刘文予老师发过长邮件咨询过,也找钟国辉老师聊了一个上午,但最终还是决定给刘玉老师发邮件,作出了退出的决定。
当时自己退出的理由其实有很多,在这里不详细说。但是现在来看,我觉得自己做出那个决定的根本原因还是内心太过追求完美主义。其实如果仔细分析,我当时的情况也不算差,根本谈不上什么穷途末路。那时候自己大一大二的总成绩依旧排在班级第一,怎么也不至于担心出路。可那时的自己感觉生活过得乱糟糟的;很多课都没有学好,只能得过且过;出国考试也没有足够时间准备;项目组也一时看不清前途……最后得出了一个“未来毫无希望”的结论,导致了自己内心的崩溃。理性地分析,我当时实际面临的压力并不是很大,但是这种完美主义让自己内心承受了很多并不存在的内力。
以休学的方式黯然离开10级种子班,向Dian团队告别。
九是玖
复学之后,我降到了11级,去了电信系的一个普通班。但我还是和原来的室友住在一个寝室。因为他们都还留在10级种子班,所以我依旧能通过他们了解到团队每天新发生的事情。退出Dian团队后的这两年,我也一直关注着Dian团队,关注着种子班。我与10级种子班的很多同学依然保持着密切的联系;每期Dian团队的简报我都会仔细阅读;团队的10周年团庆以及每年的茶话会,我也都曾默默到场观看。
我降到11级之后,自己的生活没有我想的那么顺利。休学还是给自己在心理上造成了很大的影响,有很长一段时间没有恢复过来,日子过得非常颓废。最大的一个变化是,我发现我自己回不到大一每天上课、上自习的学霸模式了。在Dian团队的时候,我的技术水平进步虽然不太大,但一个多学期的耳濡目染,让我的气质从学霸渐渐转变为geek. 我对很多我不感兴趣的课程都提不起自习的动力了,觉得是浪费时间;休学之后,我在课内变得非常散漫,很多课都是考前突击,最后考一个不高不低的分数。而课外的时间,我基本花在数学和算法上面,一边啃着算法书,一边写程序。
2013年秋天,可能是我大学最低谷的时刻了。那时我来到11级已经有一年了。这一年我过得并不好,颓废了很长时间,课内成绩也下降到了85,总成绩在竞争激烈的电信系排到了30/200。这样的成绩基本保外无望,出国申请也处于很大的劣势。而找工作当时在我看来也无比困难,一点信心也没有。因为我只是课外自学了一些算法,写过一些程序,还是缺少比较系统的工程训练,也缺少项目经历。至于考研,我当时的虚荣心真的让我很难接受;大一的起点比较高,之前从来没有想过要考研。
而在这个时候,10级的同学们也到了大四上学期,到了丰收的季节。不管是工作、保研、出国,我的同学们、朋友们都拿到了令人羡慕的offer。一方面我真的为他们感到高兴,恭喜他们的努力获得了回报;而一方面,也不禁感叹自己怎么混成这个样子,偏离了自己的初衷。那时候我的心态失衡到了极点,内心充斥着“我是个loser”这种负面情绪,每天都处于伤心、痛苦、后悔、焦虑、害怕的状态;如果我退出10级种子班之前知道自己会有这么一段时期,我肯定没有勇气作出休学的决定。
而在这段心态极度失衡的时期之后,我的心终于慢慢沉了下来。那时看到《人性的弱点》中的一段话:“如果你感到害怕,写下你害怕什么,问问自己该怎么办?发生最坏的事情是什么?试着接受最坏的事情已经发生,好像自己真的失败过,但是,你仍然还活着。你可以让心安定下来,你不再让自己悬浮不已。问自己接下来做什么,什么时候开始动手。你可以真正的开始了,做出想要的选择。”既然已经跌到谷底,那就不必患得患失了。接受自己的失败之后重新开始吧,我终于把注意力集中到我想做的事情上了。
那时候,昔日10级种子班的同学已经成为学弟学妹口中的风云人物,我便在心里对自己说“人若无名,便可专心练剑”;看不清未来的方向,担心自己找不到工作,读不了研究生,我便对自己说“但行好事,莫问前程”。这两句简单的话陪我走过了最低迷的岁月。
十是拾
走过那段低迷的时期之后,我也迎来了自己收获的季节。第一个惊喜是我们队在2月份的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获得了特等奖(Outstanding)。这是该项比赛的最高荣誉,每年一个题目拿到O奖的队伍在全世界也只有个位数。这个获奖顿时让我在数学建模竞赛的这个圈子内声誉大涨。接着,在4月份的阿里巴巴暑假实习生招聘中,我拿到了算法工程师的实习生offer。说实话,由于阿里巴巴算法工程师职位要求机器学习方面的背景,所以基本都是招研究生;在面试之前我特别忐忑,但最终还是凭借自己课外在算法方面的积累拿到了offer。
2014年暑假,我一边在阿里实习,一边联系机器学习、数据挖掘、计算机视觉方向的教授,开始自己的申请。在9月份,我通过了香港科技大学颇具名望的DY教授的面试,拿到了香港科技大学计算机系的全奖硕士(MPhil)offer,确定了今后读研的去向。
接下来大四的时光就比较轻松了,我一直留在阿里过着惬意的实习生生活。10月份的时候,我突然看到2014年种子杯编程比赛的通知,心中一阵悸动,于是就决定结束实习,回学校参加比赛,弥补自己在Dian团队的遗憾。种子杯的初赛和复赛,我们队的成绩都处于中游位置,并不顶尖,自己在工程上面的训练还是比较欠缺;但我依然有信心拿冠军,因为决赛基本是一个纯算法的问题,而我在这上面还是有一些积累。果然,我们队“1024”在最后的决赛有惊无险地夺冠了。
零是零
在本文的最后,我只想说感谢和祝福。
感谢Dian团队和种子班,虽然我们没能走到最后,但是在这里我开始了从学霸到geek的转变,在这里我找到了自己热爱的方向,在这里的经历帮助我挣脱了过去的自己,成为了一个更好的自己。
感谢刘玉老师,钟国辉老师以及团队的每一位老师;
感谢给种子班上过课的每一位任课老师,感谢来团队做过讲座的每一个人;
感谢10级种子班的同学们,虽然仅仅相处了不到两个学期,但我们情同战友,那段岁月我将永远珍惜;
感谢09级种子班和08级种子班的学长学姐,感谢你们曾经对我的关照,特别感谢我们当时的班主任聪哥;
感谢所有Dian团队的前辈,曹阳、杜欢等前辈写给种子班的邮件,至今让我受益匪浅。
祝福Dian团队的学弟学妹取得更辉煌的成绩,祝福Dian团队越来越好,早日实现新十年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