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大庆师兄来访,分享科研经验


时间:2020-01-03

王大庆师兄来访,分享科研经验

| 665号队员 曾德巍

2019年12月25日下午14时,254号老队员王大庆师兄回到团队,在启明学院703会议室与在站队员开展了一次气氛活跃的座谈会。团队创始人刘玉老师和顾问何战涛先生、律师谈国知先生也参与了此次座谈会,与老队员和在站队员们一起交流。

王大庆师兄是华中科技大学光电06级校友2007年加入Dian团队,曾任Dian团队量子组组长。王大庆师兄在德国深造期间,在奥地利Anton Zellinger 教授实验室进行量子光学实验方面的研究。2012年9月,王大庆师兄参与合作的量子通信相关论文《Quantum teleportation over 143 kilometers using active feed-forward》在《Nature》期刊上发表。

在座谈会的开始,刘玉老师给我们介绍了王大庆师兄,她称赞师兄是一个品格高尚的人。他身为量子组组长,把所有项目组论文的第一作者都让给了自己的组员。刘老师感叹道,自己对王大庆师兄非常地愧疚,他在项目组付出了那么多,毕业时却没有一篇自己作为第一作者的论文,也因此错失了赴美留学的机会,去了欧洲。幸运的是,当时欧洲在量子领域领先于美国,师兄得到了更好的发展。

接下来,王大庆师兄开始讲述自己做科研的经历。他谈到,是刘老师鼓励了自己去做科研。在一次例会上,他分享了量子组正在研究的技术,刘老师称赞师兄讲的好,说他非常适合做科研。之后,去上海参加量子领域的大会则是他科研的起点,会上有非常多的大牛,包括在sciencenature上发表过论文的学者以及获得过诺贝尔奖的教授。在硕士期间,王大庆师兄拒绝了纯理论研究,想动手做些实在的东西。于是他潜心实验,也正是凭借着在实验中的优异表现,师兄作为第四作者在Nature上发表了论文。

随后,王大庆师兄分享了自己做科研的经验。师兄告诉我们,做研究的人要耐得住寂寞,像师兄自己博士读了5年半,发表了3篇论文,本来可以提前毕业,但师兄仍然坚持完成实验。王大庆师兄表示,做研究的人要有一个20年的科研愿景,并将20年的研究愿景拆分为3-4年的研究计划。师兄还为在站队员给出了建议,读硕士和读博士可以换不同的地方,要找到适合自己的地方做研究。

之后的互动环节,队员们十分积极踊跃,对量子计算机、留学、科研等提出了疑问,师兄耐心地给出了详细的解答。

王大庆师兄的分享让大家受益匪浅,不仅解答了同学们对量子领域的诸多困惑,还传授了许多研究上的经验。再次感谢师兄带来的精彩分享,同时也欢迎更多的老队员回到团队,交流经验,分享感悟。

image.png

5 老队员王大庆和刘老师亲切交谈